中国文化产业网>

河南省

来自河南禹州的古老钧瓷新工艺新蝶变 千年钧瓷有了新颜色更有新故事

2023-09-18    来源:深圳晚报 2023年06月10日    

▲12号馆的铜系青蓝釉钧瓷吸引市民驻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工作人员展示中原壶。 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摄

▲铜系青蓝釉钧瓷。

▲带有吉祥寓意的瓷器。

铜系青蓝釉钧瓷“竹节瓶”成为展品中的亮点。

■ 深圳晚报 记者 魏羽辰

“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一首《赏钧红》极尽古代名瓷之色彩绚烂,本届文博会上,来自河南禹州的古老钧瓷带来了新的工艺,其主色调突破了传统的云霞火红,变为青蓝烟霭,中国瓷器之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传统产业也在转型蝶变中,寻找到新的天地。深晚记者走进文博会,探寻千年名瓷的新颜色与新故事。

冷色调的强烈冲击

见证钧窑匠人创新之路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制作已有千年,自唐而始,遇宋则兴,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于世,善将湖光山色、云霞雾霭等瑰丽奇景描绘出来。其形貌厚重雄浑,晶莹透亮,格外雅致。

铜红釉,是钧瓷千年以来极具代表性的工艺。宋代钧瓷匠人将河南盛产的孔雀石加入釉中,其中的铜元素在高温作用下产生了变色反应,钧瓷为人称道的朱红颜色从此得来。“一直以来,钧瓷以红色为主,有‘红为尊、紫为贵’之说,但其釉色富于变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经过长期摸索,对钧窑瓷器烧制工艺进行了大力创新,开创出‘铜系青蓝釉’和‘中原壶’等新产品,为行业打开一条新路。”孔家钧窑工作人员向深晚记者介绍。

红与蓝的交换,仿佛时空交错。本届文博会河南展位上,孔家钧窑带来的大部分瓷器都呈现青色、蓝色和紫色的色调,冷色调的强烈冲击仿佛诉说着传统瓷器的个性与张扬,见证着钧窑匠人用心血走出的一条创新变革之路。

钧瓷烧制工艺的创新,引发了钧瓷色彩的更多裂变。从“手捏法”到内置结构法、倒灌法、嵌入法、生坯灌釉法等,近百类的钧瓷工艺从孔家钧窑诞生,为新时期的钧瓷工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质量和特色是产业化的基础,瓷器的颜色和样式可能会在时代变迁中改变,但引领这场创新变革的,是千年未变的一颗匠心。

大师不是评出来的

是日复一日打磨出来的

“白胎烧就彩虹来,五色成窑画作开。”陶瓷虽美,但制作茶壶曾经是多年来困扰钧瓷行业的难题。以紫砂壶为例,紫砂是陶土,钧瓷是瓷器,瓷的烧成温度比陶土至少要高200摄氏度,在烧造方面对技术要求更高。

“大师不是评出来的,是日复一日打磨出来的。”孔相卿曾经这样说。2012年,经过长期探索和技术攻关,孔相卿研制的“中原壶”正式亮相,这种茶壶天圆地方、端庄大气,钧瓷色彩的丰富变化和拉旋切刻的精美技艺、火温控制的绝技,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文博会现场,深晚记者托举起中原壶细细观看,它外观圆润而内在方正,浑厚端方如同古之君子,更兼青色环绕纹路细腻,令人爱不释手,围观市民连连赞叹。

“从前我们钧瓷只有摆件可以销售,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很多产品远销海外,钧瓷企业也产生了产品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原壶的诞生,让我们看到钧瓷可以通过技术突破应用于制造日常用品,这一思路的转变,为钧瓷、汝瓷、官瓷等历史名瓷带来了新的机遇。”孔家钧瓷展位负责人介绍道。

“近茶百味,自在品茗。”由于温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产生两件相同的钧窑瓷器,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钧无双”。这种独特性提升了钧瓷作为茶器的价值,而其工艺也赋予了它更多内涵。据了解,钧瓷过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它作为茶器可制成双气孔气密结构,茶香易聚不易散,可以将茶水的清香盘桓在壶中天地。

千年传承,靠的是人心。从一捧土到远销海外、国际赠礼的珍品,中国的丝绸之路自古到今一直以瓷器为傲,五大名窑凝结了历代匠人的心血,穿越了千年风霜,如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能做成钧瓷,靠的是技术,但只有合格的匠人将钧瓷做好、做精,才是艺术。”孔相卿曾这样说。从产品到产业,技术创新永不停步,古老的匠人精神和情怀,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