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等,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名片。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持续发扬光大,以实现增强人文底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实践,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推动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
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合新媒体智能技术激发民众对非遗的关注兴趣,融合数字动画技术以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接轨,融合大数据技术以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等。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使得民众对非遗的了解不再停留于传统层面,而是明确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皆属于非遗范围,进而让广大民众自觉成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参与者,共同推动非遗从“文物式”平面保护转向交互立体化保护,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实现非遗主动式传承创新的目标。
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以引发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兴趣
数字新媒体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数字媒体,包括各类短视频软件、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有声平台等,这些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使非遗传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催生出自媒体新行业,不仅为更多普通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显著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普通人借助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完成对非遗的分享与传播,让非遗在网络平台上变得“触手可及”,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鉴于此,非遗传承人与相关的文化从业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数字技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拓宽非遗传播的受众范围,依托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内容,并通过与观众的在线互动传递更多专业化的非遗知识,在互动中了解观众对非遗的兴趣点和疑问点,并围绕观众的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创作出相关的新媒体内容,以此作为非遗传承的创新点,让传统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活力和生机。比如,宁夏“乔家手工皮艺”代表性传承人乔雪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从事皮艺传承工作,通过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销售皮艺包等成品,让国内外广大民众充分领略到手工皮雕的魅力。青岛“崂山剪纸”非遗传承人苏霞坚持拍摄剪纸教学、剪纸文化活动等短视频,带领更多年轻人参与剪纸非遗传播,激发更多民众对崂山剪纸这一非遗项目的兴趣。
融合数字动画技术,以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融合
数字动画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而成的动画作品。数字动画有助于形象生动地呈现一些非遗产品,并将非遗元素充分融入大众生活中,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近年来,《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雄狮少年》等国产动画电影,基于现代视角重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动画形式呈现中国传统剪纸、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实现传承非遗的目标,而且助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与此同时,《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漫作品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其取材于古代传统故事的电影题材,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不仅有力助推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获得新生命与新活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数字动画技术的充分运用。当下流行的Motion Graphics动画(简称MG动画),将电影语言、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整合,并且和多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已经成为很多非遗项目传承的新形式。比如,苏绣、扬州漆器等静态的非遗产品,通过MG动画呈现非遗技艺制备过程、用料等,这是静态非遗图像展现不具备的优势,能够促使非遗在与现代文化融合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融合大数据技术,以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带来了众多影响,在非遗领域,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对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利用与传承等,无疑可以更为迅速地传播非遗,使得非遗传承更为广泛、科学。非遗管理部门与非遗传承主体可以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与先进的资源检索方式加强对非遗资料的管理,必要时还可成立专门的非遗数据技术部门,为非遗相关信息的存储和管理服务,确保非遗信息化系统的正常使用。基于此,与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皆可纳入大数据信息采集系统,通过专业人员对非遗相关资料进行加工存储和转换传播,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比如,针对蜀锦、手绘团扇等民俗手作,可以将相关传承人的信息数据、不同年代的传承人的技艺风格,及其在当代的运用场景等作为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包括将成都大运会等相关活动中对蜀锦和手绘团扇等非遗元素的运用作为重要素材,纳入非遗传承数据库中,便于专家学者和后续传承人进行研究学习。与此同时,非遗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搭建非遗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优势,解决各地区层级存在的信息孤立、数据壁垒、信息碎片化等问题,借助大数据技术高效整合来自各方面的非遗信息资源,健全非遗大数据平台。此外,平台运营维护者应定时整理非遗大数据平台的访问人次、反馈信息、人气指数等数据,以科学分析非遗发展新动态,便于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