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

一家三代人接力传承建盏技艺

2023-11-2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邱娟


▲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孙建兴与孙莉父女在展位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非遗和旅游消费馆里,古朴大气的国家级非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备受青睐。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参展代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建兴与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孙莉,讲述了美丽动人的中国非遗故事。

建盏生产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明代停烧。闽北建窑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盏承载着宋代先贤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密码。但这项千年技艺,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失传。目前,世界上仅存的3件曜变斑建盏文物均珍藏在日本。“恢复这项失传数百年的技艺,不只是找回老祖宗的珍宝,更事关这项技艺的身份与尊严,事关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了复兴技艺瑰宝,出生于1952年的孙建兴付出了毕生心血,与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岳父栗金旺、妻子栗云、女儿孙莉,一家三代人孜孜不倦接力传承,让失传了数百年的建盏技艺重现人间。

197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导下,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与建阳瓷厂合作,决定对建窑兔毫釉产品进行恢复研究,抽调专家学者组成盏釉恢复研究组。孙建兴作为其中一员,负责配方与工艺。但因缺少文献记录,仅在福建南平建州县志档案中查到宋代水吉曾有制作兔毫盏的记录,但只字未提烧制工艺,使工作陷入停滞。作为科研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孙建兴从胎体、釉料及配比入手,在成千上万次的试验中找出烧制规律。

“小山富士夫的《天目》这本书,你拿回去好好看,如果能把建窑兔毫恢复起来,对国家有一定贡献;如果能把油滴恢复起来,对国家是重大贡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梅健鹰的鼓励给了孙建兴强大的动力,他终于突破重重难关,在1980年初试验成功。当年,“建窑兔毫釉”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产品”获轻工部四等奖。

仿古兔毫斑建盏虽然成功并取得科研成果,但因市场冷清、研制成本过高、烧制技艺不成熟等原因,研究小组入不敷出,1981年被迫解散。团队解散后,孙建兴继续探索和完善建盏烧制技艺,10余年里致力于攻克建窑建盏整个制作流程,还原宋代建盏釉色全貌,四处奔波采集建盏原料并结合参照残片化学分析与研究成果,无数次测试配方、配置釉水、装窑烧制……功夫不负有心人,各色油滴(鹧鸪斑)、各色兔毫、茶叶末、柿红、铁锈、虹彩、金缕鹧鸪斑等30多种釉水陆续恢复成功,建盏技艺重现人间。其间,他数次飞往日本,观摩收藏于日本博物馆的国宝曜变等,回国后全力攻克,终于研发成功。

出生于1926年的已故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栗金旺,1950年前后在建阳水吉工作时与建窑结缘,通过学习、考察宋代建窑遗址等,为恢复“建窑系”技艺打下了坚实基础。1991年,他在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与孙建兴一道带领项目组成员,参与挖掘、研究建窑系列建盏制品,作为一位杰出的传承与传播者,为建盏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在对建盏艺术的追求中,我深受建盏传统文化的熏陶及父辈的影响,把建窑建盏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建盏文化的传播作为一生使命。”1957年出生的栗云说,她跟随父亲栗金旺、丈夫孙建兴学习陶瓷工艺(建盏)制作,长年参与恢复宋代建窑兔毫釉工作。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上,5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而非遗传承长路漫漫,使命在肩,如今我的女儿孙莉已经扛起了传承重任,完整传承了非遗建窑建盏工艺技术和烧制技艺,希望她能带领建窑建盏再攀高峰。”孙建兴说。“80后”的孙莉不负众望,已经成为新一代非遗建窑建盏传承队伍的领军人。

“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离不开在保护基础上的创新,‘非遗+’是让建盏绽放现代之美的关键所在。”孙莉说,近年来她一直探寻和激活建盏非遗技艺的时代价值,与武夷学院、福州艺术职业学院等合作,开展“非遗+研学”交流活动、非遗创意采风和专题讲座等。她还通过建窑建盏“非遗+旅游”助力文旅经济。在屡获各级大奖提升了建窑建盏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她依托线上平台,宣传建窑建盏文化,扩大影响力,让建盏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建窑建盏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但也面临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技艺水平不一等问题。“我们探索非遗建窑建盏标准,并发布了T/FJBRAND 2-2023《中国陶瓷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盏》团体标准,给出了中国陶瓷中采用国家级非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制作的建盏分类和级别,规定了非遗建盏的原辅料、制作技艺、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品质保障等,为建窑建盏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技艺标准。”孙建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