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影视动漫>

影视动漫

探索纪录片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2023-12-1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邱娟

纪录片一直被称为“国家相册”,记录着当下生活的变迁,讲述着中国发展的新故事,推动着各国文明的发展和互鉴。近日,在以“光影纪实,文明互鉴”为主题的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7280部作品角逐“金红棉”荣誉,1000余家境内外专业机构参展,围绕征集评优、市场交易、行业交流、专业论坛、国际培训等环节推出了80多场专业纪实活动,对纪实产业的全景洞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深度。

在此次纪录片节上,中外从业者尽情分享自己对纪录片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的理解,以及纪录片在当下制作、生产、运营、传播的最新探索与理念。他们的真知灼见,成为本届纪录片节上的一大亮点,沉淀的精华也为未来纪录片发展提供了预见和索引。

用真情用精品回答时代课题

纪录片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重大题材纪录片为当下立传,为历史存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纪录片导演闫东,是一名在重大题材纪录片创作一线工作了37年的“战士”,他带领团队这些年创作了《领航》《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走在大路上》《港珠澳大桥》等60余部纪录片,为建构国家的影像工程辛勤劳动。

关于怎样用重大题材纪录片回答时代课题,闫东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为例,生动分析了重大题材纪录片创新的方法论。“《领航》是精心策划的探索,精湛制作的创新,更是精准传播的一个代表。”回顾《领航》的创作之路,闫东用三个“精”来概括。近年来,闫东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探索重大题材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多家海外企业、机构联合摄制,以开放的思维探索纪录片题材、形式创新,推动中国故事在国际主流媒体上更好地呈现。

广东广播电视台制片人、纪录片导演马志丹认为,新时代故事需要有独特性、唯一性、典型性、不可替代性。她以《湾区故事·蓝天下的期盼》11集系列片为例,提出要用策划的前瞻性带动传播的影响力,用共情力表现人民性。

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技术发展让纪实影像的创作与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启了普通大众创作和传播纪录片的新时代。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泛纪实”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专业制作、精英创作的纪录片,这里暂且称为‘长纪录片’,越来越走向高精尖;二是由普通大众拍摄的纪实短视频、微纪录,这里暂且称为‘短纪录片’,像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表示,一个记录人人、人人记录的全民纪录时代正在呼啸而来,并深刻影响了纪录片生态乃至人们的生活。

陈宏补充道,我们要让长短纪录片优势互补,让“长纪录片”更接地气,让“短纪录片”更接天气。两类纪录片以长带短,长短相济,共同推动中国从纪录片大国迈向纪录片强国。

新视角新技术开拓思维疆界

随着影视制作技术飞速进步、大众兴趣日益多元,以“纪实”为传统标识的纪录片汲取多种养分,纪录片的技术表现、叙事形式、主题内容等都有了更新的突破,也因此拥有了更多年轻观众。

就此展开话题,多位国内从业者围绕“纪录片是否需要主动迎合年轻观众”“纪录片如何利用科技加持表达”等议题展开讨论。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表示,纪录片需要多元的生态环境,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会尊重导演的想法,不会主动迎合特定人群。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对“纪录片需要多元的生态环境”的观点表示认可,同时他表示,创作者还要考虑作品所处的平台属性,明确受众对象,做适合平台的内容。

哔哩哔哩纪录片内容总监张昊表示,“B站是在接近年轻用户,而非迎合。年轻人每天都有新的思考和对这个世界新的认知,我们每天都在尝试进一步理解和接触年轻人,尝试制作出能够让年轻人精神共振、情感共鸣的内容。”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为纪录片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纪录片拍摄与虚拟制作的结合,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热门趋势。正如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所言,新技术为创新表达提供了空间。

“虚拟技术的更新迭代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甚至可以说,它正在引领新的纪录片创作风潮。以200集纪录片《中国史》为例,超写实人物动画的精细程度令人大开眼界,不管是毛发、微表情、动作细节,都能够得到非常真实、细腻的呈现。这些技术的出现,为用户重新定义了历史名人和名场面。”韩芸认为,纪录片也可以是“朝前看”的,像《月球旅店》《未来狂想曲》等纪录片,都是基于新技术的可能性对未来世界做出的猜想,以及对社会趋势的判断,“这些都将成为纪录片新的价值的一部分”。

向世界向未来述说中国故事

如今,越来越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从中国出发,跨越山海,向世界述说那些发生在今天中国大地上的精彩动人的故事。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过去这些年,我看到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发展充满生机,对于全世界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策划了多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用国际视角展现中国之美。在他看来,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虽有所不同,但能达成“距离感”和“亲密感”的互补。而通过和中国本土人才、团队、平台的合作,将不同视角、话题和文化有机结合,便能成功实现“用世界语态讲述中国故事”。

“记录中国、传递中国最真实的声音,引发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外纪录片拍摄团队日益重视的着力点。

据魏克然·钱纳介绍,“读懂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新16集已正式启动,将邀请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线上对话的形式,捕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历程,以及在未来将面临哪些挑战。

在本届“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中,获得“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奖的《万里千寻》,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纪录片由华裔导演张伟民执导,反映了著名国画家张大千1949年之后的海外生涯,回溯其将中国美学带往西方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除此之外,《航拍中国》《寻古中国》《大运河之歌》《大泰山》《一路百年》等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也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重点关注。

在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看来,“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硬通货’。用小切口呈现大视角,活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传播出去,将更有说服力。”

谈及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中国纪录片已经开始以交易的方式走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化上取得亮眼成绩。“在全球化的时代,纪录片还肩负了‘对话’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崛起的前提下,无论是叙事语态、讲述方式,还是传播理念,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依然任重而道远。”

承载时代记忆,推动文明互鉴,记录美好中国,是每一位中国纪录片从业者秉持的初心。他们正通过不懈努力,持续推动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读懂中国。


备案编号:粤ICP备14056205号-4 Copyright © cnc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