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广东>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画道革新”展:让国画大师关山月与成都“久别重逢”

2023-12-18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黄丽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由成都市美术馆和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画道革新——关山月1940年代西南写生专题展”于12月15日在成都市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至2024年4月。

展览主题“画道革新”,出自1944年郭沫若在重庆参观关山月西行写生展后,为其作品《塞外驼铃》所题“画道革新当破雅,民间形式贵求真”的诗句。题中的“画道”具有双层含义:其一,指关山月在桂、黔、云、川、渝等地奔走写生的艰难路途;其二,指关山月的革新写生之道。

关山月(1912-2000),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是20世纪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大师。1938年,26岁的关山月避战火于澳门,后决意践行“行万里路”计划,辗转粤、桂、黔、云、甘、青等地,于1940年到达西南,次年抵川、渝;之后又前往西北,将各地雄浑瑰丽的景色和多民族的独特风俗收入笔底,至战后才返回粤地。

成都与关山月缘分深厚。在他的画道苦旅中,成都于关山月的革新之途是里程碑般的存在,是他流离之路中的身心安顿之地。成都因其地理与历史等原因,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的城市。这座城市接纳了许多的作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他们在此生活、工作、创作和成长,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文化氛围。关山月彼时住在成都督院街与走马街口的法比瑞同学会,广交各界友人,与赵望云、徐悲鸿、郭沫若、张大千、侯宝璋、李国平、朱光潜、吴其昌、张振铎、马思聪、刘开渠等人都交往颇深。那一辈的有志之士们相互切磋、交流,彼此成长,为这座城市留下丰厚的人文底色。

关山月以成都为据点,不仅写生创作了大量表现成都及其周边风土人情的作品,还往来奔走于西南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以及前往西北敦煌等地“溯源”,写生民族生活。他在这段西行的经历中不断深入民间、体验人情、思索创作,以现实为根基,探索出国画写生的新机。此外,成都较稳定的生活条件使他可以从容创作,其西行的诸多大尺幅作品都是在成都寓所成型,最终完成了郭沫若所谓的“画道革新”,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画写生的观念。正是这段经历,锻造了一个艺术家开阔的胸襟与敏锐的感知,关山月从一位富有理想的艺术青年逐渐蜕变为具有影响力的时代大家。

本次展览展出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藏的70余件(套)关山月国画真迹,其中包括他描绘桂林山水的28米壮丽长卷《漓江百里图》、体现抗战时知识分子艰苦生活的《今日教授之生活》,以及以都江堰、武侯祠等名胜为题材的力作,这些作品都饱含了关山月对成都乃至整个西南西北的人文关怀。

另外,关山月与赵望云合作的《松崖山市图》曾受到郭沫若高度赞誉,虽原作早已佚失,但依托AI技术,观众可在展厅内体验与大师互动,重创经典的过程。展览还运用数字媒介将文献、交游、画作、历史影像做综合展示,开发“画道革新展项数字人文项目”,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历史考据还原了关山月在西南写生的历史细节,力图重现以关山月为代表的那一代文艺工作者四处奔走,以艺术支持抗战的艰难探索,让观众了解到关山月以及其他中国画家们在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下如何秉妙笔续文脉,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不断守正创新的探索路途。

“画道革新——关山月1940年代西南写生专题展”自今年6月起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展以来,好评不断。如今,该展巡展至成都,无论在策展还是展陈都体现出浓厚的“在地性”。关山月美术馆展览策划负责人程平告诉记者,在成都的展览以更宏大的时空叙事格局,侧重通过大量文献的梳理,不仅呈现关山月当时在成都的写生与创作,而且力图展现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的“群像”,形成强烈的视觉记忆,激发我们以新的视角去思考中国画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出新。

12月9日,该展在成都市美术馆举行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关山月写生之旅延伸,聚焦近代以来艺术史中“写生”一词的内涵与流变,梳理其在近代美术家实践中的系统性沿革,从艺术的历史性深入了解关山月的艺术之旅。

据介绍,此次展览是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入选项目,获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也是成都市美术馆推行馆际互动,深化本土美术史研究展示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