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艺术产业>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数字技术为博物馆里的语言文化学堂插上“传播”的翅膀

2024-01-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艳 郭展眉    编辑:黄丽

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文化传播等基本功能,是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文化“学堂”。2020年以来,博物馆展品和文创产品中的语言文化传播相关内容比重在增加,同时,专门的语言类博物馆也不断涌现。博物馆在语言文化传播、国民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功能逐渐凸显。

当前博物馆语言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传播状况

语言创意,指将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可开发的文化资源,以具有创意的方式来对语言文字进行组合、设计,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独特性的呈现或表达,使其实现价值的提升或者产生新的价值。语言文化创意产品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简称冬奥会)期间,以会徽“冬梦”的创意汉字造型“冬”为产品主体设计元素,开发的“冬奥文化衫”“冬奥雪糕”“冬奥挂件”等系列产品,在中华汉字文化和体育竞技文化的碰撞与结合中,传递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博物馆是一座连通古今的文化之“城”,语言创意将助力博物馆开启当代传播的时空之“门”。当前,博物馆语言文化创意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博物馆基础语言文创、衍生语言文创和联名语言文创等。

博物馆基础语言文创,是采用馆藏文物中的语言文字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并开发出的语言文创产品。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长乐未央袖扣”,取自馆藏汉代文物汉长乐未央瓦当中的四字吉语,通过创意造型设计,再结合现代工艺,制作成精美袖扣,赋予产品期盼欢乐长久的传统文化寓意。

博物馆衍生语言文创,是结合博物馆开办的主题展览、科普讲座和文化研学等文化交流活动,从中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文字进行创意设计并开发出的语言文创产品。如上海博物馆组织的“董其昌书画赏析和珂罗版非遗体验活动”,在展示非遗传承技艺“珂罗版”复制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的同时,还为观众提供书写并直观学习“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及其印刷方法的创意体验。此外,上海博物馆还研发了极具特色的“玄赏”食品系列语言文创,分为米糕和绿豆糕两类。糕点设计灵感、研发、取材和生产都来自董其昌的故乡松江,糕点图案统一选用董其昌钤印“玄赏斋”中的“玄赏”二字,糕点外包装取自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将江南文化的清韵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博物馆联名语言文创,是“博物馆+”其他博物馆、图书馆、高校、企业、大型赛事和民俗节日等科教文体活动,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文字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并开发而成的语言文创产品。如云南省博物馆和东方航空联合打造的“凌云逐梦寻秘云滇”博物馆主题航班,通过邀请乘客共同参与博物馆语言文化题目有奖竞答,以“琴心”“追梦人”“万害不侵”“大鹏金翅鸟”“逍遥”等系列精美的博物馆语言文创作为奖品,如“万害不侵”系列鼠标垫、雨伞和遮阳帽等,生动形象地传播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再如源自宁波的“中国汉字棋”2018年以来通过举办赛事的方式,不仅在宁波当地学校得到了普及,还传播到了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海外近20个国家和地区。未来,这一棋类语言文创产品可以与博物馆深入合作,成为博物馆中的一款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研学、体验产品。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实体博物馆有6500余家,其中有30余家语言文化主题博物馆、语言学家纪念馆(故居)和书法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如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其中有多家语言博物馆由高校创办、建在高校之中,如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博物馆、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枣庄学院世界语博物馆等,其语言文化教育、传播的功能更是不言而喻。同时,综合类博物馆中还包括一定数量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在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做法与成效

博物馆是一条畅通中外的文化之“路”,数字技术打通时空局限,为博物馆发挥语言文化学堂功能插上了“传播”的翅膀。

据《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统计,90%以上文博机构与超7成消费者已形成“拥抱”数字化的社会共识。博物馆语言文创数字化是文化数字化的重要内容,数字化将为打造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赋能,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馆藏语言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路径。

一是深入探索“博物馆+数字化”,实现博物馆语言文创数字化。可以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XR(拓展现实)等数字仿真技术,通过开办云展厅、连接小程序端口等方式使相关语言文创产品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实现在网络中的数字化传播,丰富博物馆语言文创的传播链路。

二是积极构建“博物馆+元宇宙”,打造博物馆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在虚拟数字世界中重构博物馆语言文创的设计理念,运用NFT(带有数字典藏品属性的非同质化代币)等技术,开发全真互动、各具特色的元宇宙博物馆语言文创,做好产品细分,使其满足元宇宙博物馆文化项目体验、参观文化展览和参加文化研学等其他多应用场景的需求,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数字孪生空间,拓展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超现实体验。

博物馆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技术的多维应用和数字化细节的细分程度。因此,还原真实、细腻的元宇宙场景,配合场景应用细分开发元宇宙博物馆语言文创是优化受众体验的重点。2023年4月10日,我国文博领域“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试运行,向观众提供“千年对望”“琉璃拱门”“南朝四百八十寺”“宝塔奇缘VR互动”等8个全真互动体验项目。这些体验项目分别与博物馆中的8个著名景点相对应,当体验者拿着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走到景点附近时,便会自动触发互动机关,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体验。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发的“国博衍艺”文创品牌,先后发布了“可爱的中国”“时光考古数字宝藏”等7个系列的20款数字文创产品,其中也包含一些语言文创数字产品,如“利簋铭文”数字藏品,通过动画展现了拓印铭文的过程,立体生动地展示了铭文珍贵的历史语言文化价值。据悉,该数字藏品定价为25元,实行预约购买制,上线后便在短时间内售罄;故宫博物院目前已上线“九九消寒图”“皇子的课表”“乾隆帝田黄三联玺”等3款网页版语言文字数字创意游戏,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等设备进行即时访问和体验;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字节跳动合作推出了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通过数字技术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典籍转为层层相扣的谜题,使游客在手机上可即时体验探索解谜的神秘和乐趣。

为了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于2023年3月开馆上线,致力于打造“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新窗口”“新时代全民阅读的新课堂”“智慧教育学习生态的新载体”等。

未来,博物馆行业应继续积极探索并开发博物馆语言文创数字空间,结合元宇宙等新技术开发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职能层次,努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语言文创数字体系,在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叉点上发挥特点鲜明、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李艳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展眉系首都师范大学语言产业研究方向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