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广东>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深圳样本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走出新时代中国文艺“出海”扎实一步

2024-01-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黄丽

image.png

《咏春》剧照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刘莎莎

1月14日,“深圳出品”舞剧《咏春》结束在“家门口”深圳大剧院的最后一场演出,演出场次刷新为142场。从2022年12月首演以来,《咏春》逐梦追光,步履不停。2024年开年,该剧奔赴香江开启香港首演,1月4日至7日在香港演艺学院连演5场,2024年全球巡演首发式也同步启动。1月12日至14日,《咏春》重回“诞生地”深圳连演5场。如今,《咏春》已成为深圳城市形象、对外交往的一张闪亮名片。这张名片的背后,是城市文明积厚成势,是高质量建设文化强市的铿锵步伐,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

持续“破圈” 折射深圳文化创新“敢试敢闯”的决心与实力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自2022年底首演以来,舞剧《咏春》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扎实而精彩。2024新年伊始,《咏春》喜迎“开门红”——1月4日至7日,香港首演,华彩璀璨;1月12日至14日,返深“回家”演出,低票价回馈深圳市民,门票在演出前一周全部售罄。《咏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它像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仍在一天天生长,一天天进步,“成绩单”也在不断刷新与累积。

1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亲善大使、纽约巴德音乐学院院长谭盾亦前来观剧。“看完舞剧《咏春》,我觉得深圳又腾飞了。”谭盾认为,深圳让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看到了一种创造力和舞台呈现的精湛度。这部舞剧体现了当代的一种思绪,以及对传统的回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香港,当地市民盛赞《咏春》与香港人的“拼搏奋斗”异曲同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卢新宁认为,咏春拳刚健内敛,并没有花巧的招式,却敢于以小搏大、以弱胜强,这也是香港“狮子山精神”的生动写照。新加坡观众与《咏春》共情、共鸣,“深圳故事”“岭南故事”“中国故事”,在中西文化荟萃的新加坡收获鲜花与掌声,《咏春》为媒,架起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中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朱憬介绍《咏春》:“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表示,《咏春》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何以《咏春》?“爆款”的背后,有一条明确的深圳文艺精品生产“线路图”。2022年,广东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提出了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打造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特色的扛鼎之作。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繁荣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让高度的文化自觉成为深圳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高效运转的风向标。深圳歌剧舞剧院负责人郑文霞说,一部舞剧的诞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作初期,《咏春》就得到了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的共同资助。

深圳出品《咏春》并非偶然,这是深圳多年来耕耘文艺沃土,涵养文艺生态,培育青年文艺人才的成果体现。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说,《咏春》充分彰显了深圳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奋进精神和实力。人才队伍建设是文艺创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舞剧《咏春》引进国内知名主创团体,由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担任编剧,年轻有为的“双子星”韩真、周莉亚担任总编导,历经20次采风研讨,长达一年的武术训练,近半年的封闭式排练,并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成立《咏春》工作班,全面细化各项工作和任务,为舞剧的成功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咏春》演出方——深圳歌剧舞剧院先后引进了张娅姝、常宏基、门大成、吕程亮等众多优秀编创表演人才。门大成、吕程亮作为编导,在舞剧《咏春》创作排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宏基、张娅姝是舞剧团的首席舞者也是舞剧《咏春》的领衔主演。《咏春》不仅为演员提供了舞台,也搭建了平台,让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从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

《咏春》折射出深圳文化创新“敢试敢闯”及勇攀文艺高峰的决心与实力。以原创舞剧《咏春》为代表,深圳文艺精品持续“出圈”“出海”。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共有24部作品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3部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居于广东省前列。在“荷花奖”“金菊奖”“山花奖”等各艺术门类代表国家最高艺术水平的作品评选中,深圳文艺精品全面开花、喜报不断。勇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深圳文艺图景,“文艺深军”吹响时代的前进号角。

深扎根脉源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文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的集中体现。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深扎根脉源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追寻贴合人心、人性的题材,以创新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是让世界人民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必由之路。

从深圳到北京、新加坡、香港,乃至未来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历经百余场打磨的《咏春》正是深圳文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牢记文化使命,把握时代主题,赓续历史文脉,实现文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转化。以求新、求变的主动作为,在新时代赋予中华文明新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感召力。

百年咏春传承,一拳名扬天下。咏春源于南粤,兴于香江,一代宗师叶问将咏春拳拓展到香港不同社群,并在一代代的武学传承中发展成为如今连接全球华人文化情感根脉的纽带。作为曾创造了诸多电影、电视剧等流行经典之作的文化符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被深圳搬上舞剧舞台,并与香云纱共组“双非遗”文化内涵,以舞武结合、“双线叙事”的艺术手法,尝试为咏春拳打开新的艺术表达空间,探索在开放创新中发展岭南文化。

中华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绵延数千年的岭南文化,采多方精粹,纳四海新风,在中华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深圳立足广东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文化特点,革故鼎新,博采众长。以舞剧《咏春》为代表的深圳文艺的“破圈”之作、精品之作,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审美意蕴作为文艺创作的内核,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精彩写照。

如今,深圳文艺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创作共识:扎根深圳先行示范的热土,把“双区”驱动、“双改”示范融入作品,讲述深圳奋斗故事,讴歌城市发展;同时,围绕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心创作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传得开、叫得响的文艺精品,让“深圳出品”既具备鼓舞精神的“能量”,又具备人民群众喜爱、愿意传颂的“流量”。

深圳文艺精品实现海外“突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年伊始,最新的深圳城市旅游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画面中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以舞蹈之美勾画武术之魂,向世界展示东方之美与中华英雄之气。而随着甲辰龙年新年的临近,舞剧《咏春》携手国际影后杨紫琼,与国际知名运动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合作完成新春短片《新春,咏春》,惊艳刷屏朋友圈及多个知名社交平台的开屏页面。这部短片及相关海报正在全球600余家直营店投放。这场跨文化、跨圈层、跨年龄乃至跨越国界的合作,正在不断积累起强大的口碑。舞剧内核、深圳元素以及国际时尚元素的碰撞,让《咏春》“出海”的影响力越见显著。

其实,这一次跨界合作的成功早已有迹可循。在新的传播格局和文化条件下,大众的文化接受方式、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破圈”,岭南文化“双创”的成果纷纷借助新载体,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而《咏春》在创作谋划阶段,深圳市就将这部作品定义为一部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作品,用一种跨越语言的故事载体和艺术表达,凝聚成一股跨越时空、融通中外、直抵心灵的无声力量,进而引起更为广泛的情感共鸣。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023年6月,《咏春》亮相在京举行的“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获得了29国驻华使节和多位国际组织代表的强烈反馈,多国驻华使节更是纷纷发起“邀约”,希望将《咏春》这场艺术盛宴带回自己的国家;当年9月底,《咏春》首次赴新加坡试水海外舞台,获得如潮好评;2024年新年首周,该剧在港连演5场,更是创造了场场火爆的热烈场面,并宣布了2024年全球巡演的启动。

当前,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至关重要。而文艺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刻画功能,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火热的发展实践、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让这座城市有条件、有理由、有责任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城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部《咏春》成功实现了海内外舞台的“突围”,让深圳文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路径,在实践中越走越宽。我们相信,当《咏春》这样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构成气象万千的壮阔境界,在海外赢得广泛认同、尊重和喝彩,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就会越见丰满立体,便能迈出新时代中国文艺“出海”扎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