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为揽客多地突然“卷”起来,但文旅产业关键在“内功”

2024-01-17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邱娟


  这两天,随着哈尔滨的出圈爆火,文旅行业的热度陡然增高。不少地方都借着这波热度,迅速开展了形象行销,通过各种方式延揽游客,突然就“卷”了起来。

  比如有网友留言“想在洛阳看飞鱼服帅哥”,于是洛阳文旅迅速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表演团队,在火车站和地铁站内进行表演,和行人互动;还有同在东北的齐齐哈尔,请了演员沈腾发布视频,“邀请各地王子公主到齐齐哈尔”;河北文旅也和演员赵丽颖在网上互动,赵丽颖直呼“我为河北文旅扛大旗”,吸引了众多关注;沈阳的文旅局局长还注册了社交平台账号,并迅速解决网友反映的旅游痛点……

  可以看出,哈尔滨确实让很多地方都心动了,并且试图复制这种热度。从各地的做法看,似乎也摸到了某种有共性的门路——用网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制造网络热点,并和网民直接交换意见,有针对性地改善旅游环境。网络上还有了一个新说法:“听劝式文旅”——网友说什么,文旅局就做什么。

  这种方式当然是有效的。哈尔滨的热度,相当程度是网络发酵的结果。无论是暴增的网络搜索量,还是“南方小土豆”的热搜梗,都把哈尔滨的人气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益于这种舆论助推,哈尔滨的旅游收入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元旦三天就“狂揽”近六十亿元。

  更重要的,则是从淄博到哈尔滨,似乎都证明了城市文旅是有可能在一夜之间爆火的。网络裂变的爆发力,似乎可以一夜之间让一座城市彻底“翻身”,而这显然对其他地方也充满了诱惑力。这也是为什么各地又是请明星、又是开账号,纷纷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进行网络营销——“万一下一个是我呢”,相信不少地方都是这么想的,都在期待幸运与流量的光顾。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拉近与网民的距离,并提供充分的情绪价值。这会让每个网民、游客都能感到一种尊重,自己仿佛被“捧在了手心”,由此生发起“前往一游”的兴致,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互联网营销虽然投入了巨大资源,但不得不说,这只是文旅行业的第一步。把游客请进来之后,就要直面城市的旅游生态了,城市文旅的“内功”如何,到这时就纤毫毕现了。

  比如这两天哈尔滨就发生了一个新闻,有游客反映,12日晚在哈尔滨打车时,2公里路程被驾驶员要价50元,消息一出,迅速登上了热搜。当然,随后哈尔滨迅速介入纠纷,在次日就对出租车司机处以停运15天处罚,并将于停运期满后与其解除合同。

  虽然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未必能代表当地出租车的整体生态,但一个小纠纷却迅速上了热搜,这其实也是一个警醒:城市的形象营销或许可以起到快速吸睛的效果,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城市治理和行业规范。甚至城市营销越卖力,一旦发生恶劣事件,其产生的副作用甚至更强烈,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受骗上当”“名不副实”的观感,长期积累的形象可能会在转瞬间摇摇欲坠。

  所以,各地“卖力吆喝”当然是好的,可以快速展现地方魅力,和广大游客直接沟通。但也应当明白,发力不可偏废,在做好宣传推广之外,那些最基本的功夫——规范旅游秩序、完善旅游产品、维护游客权益等等,依然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