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层出不穷、工业遗址改造升级、产业园区上榜“国字号”……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解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围绕“交互融合”“数字科技”,近年来,合肥创意文化产业进入到新阶段,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催生出新的发展契机。
“新场景”接连涌现
“老地方”更新升级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合肥全市接待游客18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亿元,成功入选2024年元旦跨年热门旅游目的地。
本次入选并非偶然。
2023年7月21日,安徽首个开心麻花剧场花花世界在合肥瑶海车桥新界试营业,戏剧+互动+餐饮的融合,让剧院人气爆棚,成了合肥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023年6月30日晚,可容纳超1000人的专业LiveHouse——合柴·梵木艺术中心正式启用。一个月不到,又一家LiveHouse——九莱福在合柴1972正式开业。两个场地交相辉映,成为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
“新场所”接连涌现,“老地标”也不断焕新。
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包公园、逍遥津……从外立面改造,到挖掘内涵、融入新技术,这些彰显合肥地域特色的人文景点也再次更新升级,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根据地”。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合肥文化产业总体布局良好,未来可期。
盘活工业遗址 打造文创新地标
随着产业的更新发展,合肥留下众多的工业遗址。如何激活工业遗存的价值?合肥提出在原址上进行改造,打造城市文创新地标。
2023年底,金隅南七天地开业纳客。有着60多年历史的合肥老叉车厂,“摇身一变”,焕新成为青春活力的商业综合体、“网红街”。独特的“文创街区+购物中心”空间构造,让这里不仅保留了工业时代韵味,还新增了空间活力,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将老厂房重新盘活,成为新的文创地标,在合肥,这样的例子很多。
合柴1972改造自合肥监狱和合肥柴油机厂旧址;长江180艺术街区原本是安徽通用机械厂;去年新开业的龙湖车桥新界原址为车桥厂……
这些抖落“工业锈迹”的老厂房,如今业已成为各类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办地。从开心麻花剧场入驻到举办合肥首届时装周,从合肥城市咖啡节启幕到全省摄影艺术展,工业遗址的焕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既要“文里文气” 又要“科里科气”
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
2023年,以文化创意和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的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拿下“国字号”头衔的秘密是什么?从它的规划布局得以窥见。
如今,在79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一轴”(马鞍山路-包河大道轴线)“两核”(原省广电中心和滨湖卓越城)“三圈”(包公文化产业区、数字多媒体产业区、滨湖文旅区)“四片”(包公园、罍街、淝河数字文创小镇、滨湖文旅区)的空间格局已经打开,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创意设计“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正全力向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是合肥市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
既要“文里文气”,又要“科里科气”,这是合肥的选择。
在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各式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作为合肥市规模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这里的企业曾获德国红点、IF、美国IDEA等诸多设计大奖,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之一。
相关人士介绍,未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合肥的创意文化产业中,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彰显合肥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