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从“幕后”到“台前” 内蒙古用文物讲好故事

2024-0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黄丽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29日电 题:从“幕后”到“台前”内蒙古用文物讲好故事

中新网 记者 张玮

“通过文物展览能使大众了解并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形成的真实轨迹,领略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处长张慧媛在首场委员通道上如是说。

张慧媛称,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优秀资源。诸多考古实证,北疆地区的历史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一部内蒙古地区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发掘、保护、利用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多元价值,激活其生命力,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张慧媛娓娓道来,2024年1月,内蒙古博物院创新推出的《北疆印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展览,汇聚了300多件文物,聚焦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长城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北疆大地留下的丰富文物印迹。

旧石器时代大窑遗址出土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鸟形彩陶壶、战国时期的立式青铜鹿......展柜里的文物向观众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

“很多文物第一次走出库房走向展柜,走进广大观众的视野。”张慧媛说。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文博工作者,张慧媛对今后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讲深讲透文物藏品故事,充满信心。

张慧媛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优化博物馆展览陈列体系,丰富展览手段,依托数字技术对北疆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创新和传播,打造具有高品质、高效率、高价值、高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借力文旅融合,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客户端、公众号和网文、音视频、动漫、H5等产品,让北疆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传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