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传统制造业相关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扩大人才供给的具体要求给印刷包装行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启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北京、上海、广东、吉林、江西、浙江、陕西等印刷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探寻在推动印刷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中如何为人才培养“架梯”。
《指导意见》发布正当其时
“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这是《指导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并从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齐元胜认为,《指导意见》对印刷包装行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已是印刷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行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大量中小企业业务模式单一,产品结构趋同,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在齐元胜看来,印刷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
“《指导意见》对变革印刷包装领域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素质化具有启示作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强表示,印刷包装产业既是传统制造业,又是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行业,要从高素质印刷包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变轨、再造、共享、创新4个维度来理解和推进,以“数字赋能、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融合互促”为抓手,形成培养印刷包装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创新路径。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出版印刷系副主任肖志敏则看到了《指导意见》所带来的“综合效应”。他告诉记者,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印刷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能力,同时关注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印刷包装专业人才”。
产教融合方能突破
对标《指导意见》,各印刷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也对应提出可落地、可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建议。
针对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包装工程系主任顾萍提出,印刷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须打破传统授课计划逻辑,充分给予专业课任课教师课堂方式自主权,强化人才输出对口率考核,适度弱化课程过程监控。同时,高校根据印刷包装行业特性,进一步深度研究产教融合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不浮于“水面”,不做无效的相互学习。
齐元胜认同人才培养必须目标明确、坚持问题导向,重在能力培养。“中职、高职高专、职业本科总体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还难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以至于行业企业每年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到业外学校招聘,在学生入行和适应企业方面还要花更多精力去培养,且效果并不如意。”齐元胜认为,印刷包装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人才。由于印刷包装行业是多学科集成,需要化学、光学、材料学、力学等基础理论,也需要工艺、检测、实验等实践能力。
“要与时俱进,跟上印刷包装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夏正龙看来,在印刷包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成功转型升级的印刷包装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努力为学生打造以企业为主的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平台。印刷包装专业师资队伍也应深入企业,更加精准地了解印刷包装行业需求,引进行业内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理论与实践更加契合。
愈发重视数字化培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智能化印刷人才培养被提上重要日程。《指导意见》在明确扩大人才供给的同时,提出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这亦是如今印刷包装人才培养的方向。
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印刷工程系主任刘国栋认为,随着印刷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的进行和完成,产品生产模式将有全新改变。这就要求印刷从业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印刷包装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能够快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工况相结合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通过实习、实训的方式让智能化印刷包装企业参与学生的日常培养,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生产企业的实际工况,形成能够满足新时代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印刷及相关专业设置上,各位受访专家也认为应该有所倾斜。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广学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印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供给,需要推进印刷工程本科专业新工科建设,将印刷工程专业作为文化强国和传统印刷业数字化转型的特色专业进行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印刷工艺技术,又具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理论基础的印刷专业技术人才,为印刷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现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保障。
齐元胜同样提出,要按照新工科对传统专业改造和设置新专业,如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功能材料、绿色工艺技术等,与传统教学内容做补充或交叉,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人才需求。
“印刷包装专业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相匹配。”肖志敏建议,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发展,相关课程应加强数字化印刷技术的教学,减少或淘汰一些与时代脱节的课程内容。
数字化人才培养要落地到实际教学中。王强表示,需要主动面向适应和引领产业变革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应用的瓶颈问题,通过数据驱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依托印刷包装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动力,从应知、应会、应用、创新4个层面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进行产品化和技能化再造,使教师与学生真正融合到产业技术工艺再造和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的数智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