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艺术产业>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综述

2024-02-2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黄嘉    编辑:黄丽

老鼠娶亲

春节前夕,“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在湖南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正值春节期间,因此以“年文化”为背景。为深度挖掘和展示湖南滩头木版年画的起源与艺术特色,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非遗+国潮”“手作工坊+非遗传承人”、文创衍生品制作、线上VR展厅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为观众呈现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探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年画作为春节的重要元素,源于年文化的发展。人们张贴年画,盼望来年事事如意,表达了欢庆丰收、祈福禳灾、纳祥驱邪的美好期待。滩头木版年画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传统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于2006年6月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工艺,其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赋予了年画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造纸到印刷等全部制作流程均在本地完成,这在全国的年画制作工艺中极为罕见。

着力构建湖南近现代地域美术史是湖南美术馆学术立馆的目标之一。湖南美术馆以“‘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的举办为契机,启动围绕湖南民间美术的梳理与研究,推动形成集展览、收藏、研究、公教、宣传推广于一体的民间美术系列品牌项目,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湖南美术馆学术立馆目标的重要实践。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应运而生。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展出的内容、展品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将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非遗匠心”“美在滩头”“瑞彩满堂”。我们深知传承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因此在展览的设计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采用国潮风格的元素将滩头最有代表性的年画《秦叔宝尉迟恭》《苗族英雄》《老鼠娶亲》等题材进行活化,让观众能够沉浸式体验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从海报的设计到文创的制作,如冰箱贴、压岁包、环保手袋等,使年画以新的面貌再次走进千家万户,唤起大众温馨的集体记忆。与此同时我们将公共教育体验活动贯穿展览全程,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非遗匠心

在第一单元,展览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通过展板文字与展柜实物相结合的展陈方式,系统地介绍了滩头木版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中的相关重要环节和工具实物。例如,从滩头木版年画的纸张(竹纸、色纸、花纸)、颜料(矿物质颜料)、印刷(雕版、套版水印),到手绘所需的原材料及制作工艺等。同时我们注重对工艺细节的介绍与知识普及,如滩头木版年画的特色之一:在印刷之前,土纸上刷一层白膏泥,使土纸表面更加平滑且易于着色,这种特殊的纸张处理工艺使得最终的年画色彩鲜艳且稳重。又如从滩头年画特殊的印制顺序,将煤黑色版放在最后一步,这样便不会有线板的黑线被其他色块遮蔽的问题,线条不需要太粗就能鲜明醒目。从这个单元可以让观众通过深入了解木版年画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旨趣。

美在滩头

第二单元将现存的四十多个品种的滩头年画集中呈现,按题材分为门神年画、吉祥年画、故事年画、创新年画四大类。传统的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戏文故事或是祝福吉祥,每幅年画背后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如《老鼠娶亲》《秦叔宝和尉迟恭》《和气致祥》,这一切都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欢度新春时的温暖的集体记忆。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滩头年画也在不断寻求转变与突破,新一代的年画传承人创作出了一批体现新时代的创新题材,如《廉政年画》《十二生肖》等,这些作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元素和理念,进一步丰富了滩头年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相较于我国其他一些绘画艺术形式,年画主要是服务于劳动人民,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鲁迅先生对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滩头年画中的“老鼠娶亲”题材也同样为他所喜爱。为了更好地表现滩头木版年画《老鼠娶亲》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贴近当下人们的审美喜好与传播特点,在展厅外的公共走廊区域,我们特地将“老鼠娶亲”题材进行卡通化重塑,如突出老鼠新郎和新娘的互动关系,又将敲金锣、吹喇叭、怀抱鸡、手提鱼的老鼠们的形象进一步夸张可爱化,在原作中猫儿的暧昧不清的神态里增添一些喜感,另外为了表现丰富的“年文化”主题的内容,增加了几只老鼠舞龙闹元宵的场景,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春节的喜庆与欢乐。

瑞彩满堂

展览的第三单元以题材为切入点,并置与对比不同产地的相同题材年画共计89件作品,涵盖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河南开封朱仙镇、河北武强、四川绵竹、福建漳州、广东佛山、重庆梁平等地,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各地在艺术表达手法上的异同,呈现出各地在创作和工艺上的借鉴与创新,各美其美,相互辉映。

在并置与对比的部分,我们试图在其中寻找民间艺术研究的新路径。有的时候意义的显现不一定在主体之中,也许是在“对话”中“其义自现”。在展览的第三单元,根据不同产地的地域、人文历史、风俗、制作工具和审美等因素,观众可以直观看见各地年画在构图、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的异同。比如《苗族英雄》是滩头独创的门神年画,其形象构思源于《秦叔宝、尉迟恭》门神,但同时又将尉迟恭和秦叔宝的传统形象本土化,融合了强烈的地域特色,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美好希冀。

焕彩新时代

滩头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凝聚着湖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失去了与现代生活的链接。如何在美术馆的平台上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其在今天仍然绽放光彩,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

本次展览力求重新发现滩头年画的现代价值,拓展艺术场域,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主题,新颖的展陈形式,引领观众走进木版年画的艺术世界,体会其中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让艺术生产活动成为市民日常艺术体验。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展厅陈列方式,而是将展览延伸至公共区域,同时,我们注重公共教育活动的多元化体验,在公教体验区设置了圆桌“团年饭”的生活场景,为观众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套版水印材料,让观众在围桌而坐的手工活动中领略传统年画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文创衍生品,也注意到国潮风在当下对非遗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将其融入这些日常生活物品中,让更多人能够将这一传统艺术带回家。

通过与高校及地方学校的师生紧密协作,不仅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与到年画展览的策划和执行中,另外我们也邀请了滩头当地中学的作品也在展厅中展示,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此外,为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年画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我们策划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和体验活动,邀请民间美术专家学者生动形象地阐述年画的源起、发展及影响。同时,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年画创作技艺,不仅彰显了湖南美术馆的开放与包容,更传递出了人文关怀与艺术温度。

(作者系湖南美术馆典藏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