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出版发行>

出版发行

“才貌双全”:公共文化空间新趋势

2024-03-05    来源:文汇报    编辑:邱娟


  矗立在景区内海拔1660米山顶上的书屋,对原先凋零颓败的村落、荒地进行“微改造”的田园式空间,年久失修的小学在非遗赋能下变身为艺术研学基地……日前揭晓的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名单,大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上榜,印证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态势,即人们既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功能、质量和运营管理,还关注它们的设计感和美学品位。

  从过去“有没有”“大不大”,升级为“美不美”“好不好”,各地的公共文化空间正朝着“才貌双全”的趋势发展。“其背后,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文化空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大赛评委、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蒯大申说。

  公共阅读空间成为得奖大户

  空间颜值低、服务理念旧、活动总是“老老少少、蹦蹦跳跳”……这曾是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堵点,2018年,上海首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通过发掘“美”“好”“新”的典范案例,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向“品质高、美感强、体验好”跃升,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六年来,大赛从上海起步,逐步辐射长三角,走向全国。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共吸引来自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的148个市、10个自治州的2684个空间参赛,整体参与规模、案例水平都创下新高。经过专家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产生“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20个、“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109个、“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212个、“年度十佳设计师/机构奖”10个、“优秀运营奖”15个。

  蒯大申注意到,2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里,阅读空间占7个。“公共阅读空间成为得奖大户,反映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各个层级的图书馆和城市书房蓬勃发展,其空间品质和服务功能均有大幅度提升。”在他看来,四川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山东的海岱楼钟书阁、浙江的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上海的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基层文化空间的出彩,体现了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以其新颖的设计感和强大的服务功能,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里自开放以来,不断引入各类大戏,实现每周五、六上演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专业演出,将东·剧场打造成了精品剧目聚集地、首演地;室外的艺术广场则打造市民舞台,每周六下午轮番上场各街镇的团队演出,让百姓演给百姓看。

  此外,活化利用优秀历史建筑正成为一种自觉。比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叶氏民居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内,非遗展陈与历史建筑相映生辉。

  打造盛开在百姓身边有用的美

  最美空间彰显品质生活,公共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大赛评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看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涌现,是我国文化自信自强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存量提质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所需。

  “大赛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评比,更重要的是交流,相互借鉴好的做法。”尤其令张松欣慰的是,许多公共文化空间在营造过程中,注重在地文化的挖掘以及与周边环境、居民社区的链接。以西南联大先锋书店为例,它位于云南省蒙自市南湖公园东侧,毗邻湖面,是一处极具西南联大特色、红河历史风貌的文化地标。该书店根据空间布局,将图书阅读、休闲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融入,激活西南联大精神诞生地的旅游资源,促进南湖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使之成为蒙自全新的公共文化客厅。

  相比大型文化设施,也有学者更关注商圈文化空间和跨界文化空间,比如,EKA·天物、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申园在原有功能上叠加文化属性,探索复合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体验。

  专家们提醒,公共文化空间追求高颜值的同时,要防止“徒有其表”和过度设计,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公共文化服务难在基层,贵在基层,越到基层就越见功力,越见水平,要更加重视百姓身边的文化空间建设,打造盛开在市民生活中的有用的美。”蒯大申说,“希望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成为推动社区居民高度参与的过程,成为一个社区动员、社区合作、多元共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