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艺术产业>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传统文化的“救生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莱比锡画派

2024-03-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浩然    编辑:黄丽

弗兰肯豪森战役(布面油彩) 维尔纳·图布克
中国美术馆藏

1996年,彼得·路德维希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从个人收藏中精选出89件(套)世界现当代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批作品囊括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欧美十几个流派的82位现代艺术大师的创作,如新表现主义的吕佩尔茨和里希特、波普艺术的安迪·沃霍尔和大卫·霍克尼、新达达主义的贾斯珀·琼斯等。其中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有10位之多,在这批捐赠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莱比锡画派的作品传达出荒诞、混乱等氛围,与当时西德流行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为何路德维希会如此欣赏这批作品?

莱比锡画派的由来

在现当代艺术史中,莱比锡画派并不那么令人耳熟能详。在一定程度上,这与该画派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尽管对于该画派的风格与成立仍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该画派与莱比锡书籍艺术与平面设计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莱比锡书籍艺术与平面设计学院地处两德时期的东德,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宗旨。到20世纪60年代,该学院的一群新生代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在教学上,他们与当时东德流行的教学方法背道而驰,有意回避对艺术主题的讨论,将精力专注在提高绘画技术上。其中最重要的非伯恩哈德·海希、维尔纳·图布克和沃尔夫冈·马蒂霍伊尔莫属,尽管三人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推崇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德意志艺术传统,这也奠定了莱比锡画派的发展,让画派人才辈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的集体努力,造就了当时的莱比锡画派。

莱比锡画派的创作环境

在当时的东德美协主席维利·希特任期内,东德美术家协会是保障会员物质生活的福利机构,为会员作品的展览和销售作着不懈的努力。东德的艺术家们并未完全切断与西方世界的联系,首先政府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展览联系,如允许东德艺术家参加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在民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展示以美国波普艺术为主的现代美术作品展。其次,政府会资助艺术家赴西方世界考察,艺术家的作品由民主德国国家艺术品贸易公司成批出售。

虽然东德的艺术家众多,各地也组织了多种周期性艺术活动,且多数作品充满了创造伟大壮举的乐观精神,但一墙之隔的西德,其经济繁荣和更为活跃的世界文化交流是每一位东德人都无法忽视的,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

西德视野下的莱比锡画派

二战后,西德由美、英、法三国共同管理,三国以欧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参照改造德国传统文化,将“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作为西德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此期间美国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后现代艺术涌入西德。到了20世纪70年代,德意志文化传统已岌岌可危。而与此同时,受文化政策“制约”的东德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这种文化传统——一些有文化意识的西德人悄悄潜入东德,只为回顾未被美国文明淹没的德国。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康德、歌德、席勒等德国文化的继承者,也找到了莱比锡画派——他们就像传统文化的“救生船”,承载了传统德意志视觉艺术传统的绘画方式。

在柏林墙矗立的年代,正是一群像彼得·路德维希一样有魄力、有文化责任感的人奔走于两德之间,为推进东西德文化交流作着不懈努力,才使得1990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当柏林墙倒塌后,莱比锡画派迸发出更璀璨的光彩,许多西德青年来此学习他们已失去的德国绘画技巧与传统。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阿尔诺·林克在65岁时回顾东西德时代说:“如果你想谈一谈优势,你可以说它(柏林墙)让我们能够延续克拉纳赫和贝克曼的传统。它(柏林墙)保护了艺术免受约瑟夫·博伊斯的影响。”

从莱比锡画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发展看,莱比锡地区的艺术家先后受到两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即东德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和西德的抽象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前卫艺术。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以极大的勇气,在文化潮流的夹缝中坚守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并找到了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他们的坚守与传承在1990年后的世界艺术中脱颖而出。莱比锡画派向世人展示了艺术的价值并不单来自于发展与演变,更来自于对真挚情感表达的渴望。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