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广告传媒>

广告传媒

让舞台艺术创作更好契合时代需求

2024-03-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苏锐    编辑:谢佳晔

党的十八大以来,舞台艺术创作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涌现出来,得到各界观众的认可。同时不能忽略,与当前舞台艺术创作的巨大体量相比,精品的数量还不算多,创作的理念还不够丰富,探索的呈现形式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归结起来就是,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山东某市级文艺院团,已有60多年历史,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多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最近几年,院团进入又一个发展黄金阶段,不仅招聘人员的问题得到解决,还屡次获得创作扶持资助,排了两部大戏。院团负责人没有骄傲自满,他告诉笔者:“尽管院团良性发展的轨道已经铺好,但是开车的人,也就是创作链条上的人员,思想还比较固化保守,不能与时代需求很好地契合。”

上述院团负责人的话,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于舞台艺术创作而言,翻阅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以及上溯几百年的文艺创作历程,每一个篇章都在清楚表明:不能在时代找到一席之地,不能紧紧把握人民的所思所想,制作再精良的戏也是“镜花水月”,无法长久传承。

舞台艺术创作领域的理念不更新,也存在情有可原的因素。比如,讲究师道传承的传统,让年轻一代跟随老师学艺的同时,不能够跳出既有的窠臼,总是用“程式”来束缚自己的理念。

其实,每一个剧种的“程式”都不可能百年不变。舞台艺术创作的表现内容变化了,“程式”也需要微调,或者叫渐进性地创新,以达到“名实相副”“形神兼备”。

舞台艺术创作的理念需要更新,这是新时代推动文艺事业延续繁荣势头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人民期待、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推动舞台艺术创作理念的解放,离不开几个环节。

一是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的舞台艺术创作,总是按部就班,看到剧本标题就能想象舞台画面。这一方面因为创新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地方将“立上舞台”作为舞台艺术创作的最终结果,这是不正确的。前期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当最终用演出效果来呈现,而不是演完即可。演出效果好,要倒推排演过程,总结创作经验;演出效果不好,更要分析问题,避免以后再入误区。

二是为年轻人创造成长成才的机会。舞台艺术是“角的艺术”,观众走进剧场更愿意看到名家的表演。但是,这不代表年轻人不受欢迎,因为任何名家都是从年轻阶段成长起来的。如今,各地普遍缺少舞台艺术年轻后备力量,应当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多锻炼一部戏的“B组”,形成老带新、同台竞技的环境。

三是营造各界关心关注文艺的氛围。一些地方舞台艺术创作甘于“坐井观天”,也与戏曲受众减少有关。有的院团长认为,反正演好演坏看的人都不多,没必要很努力。这种“挂空挡”“躺平”的心态,助长了思想保守的风气。因此,要大力营造各界关心关注舞台艺术的氛围,重新焕发其生机活力。比如多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增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动性;探索戏曲重回社区和乡村的长效机制,让看戏、听戏成为文化传承的固定载体;增强现实题材创作力量,密切作品与人们关心话题的连接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