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网>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解读地域文化内核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4-03-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邱娟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到地方考察调研期间,经常参观博物馆、非遗展馆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对文化创意开发、乡村文化振兴等工作寄予厚望。这使我们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有了底气,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地方而言,过去几年,各地高度重视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将其作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延续城市发展文脉、彰显地方文明形象的载体平台。各地出台了许多务实举措,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让文化工作真正发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难得契机,需要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一是充分认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当下社会的价值。包括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艺精品创作在内的文化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社会各领域有目共睹。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存在片面认知,认为文化事业不重要,是“附加项目”。这不仅是没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也是典型的功利心态、短视心理作祟。

文化事业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运的重要事业。文化事业发展得好不好,顺利不顺利,有没有成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对于地方党委、政府而言,要高度重视对民众文化权益的保障,从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工作。

同时,要以创新的思维看待文化产业。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在部分地区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一些具有极强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被国外机构加以改编后,成为知名IP,在文旅消费市场获得巨大成功。这提醒我们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好基因解码工作,将好故事、好题材通过现代产业市场进行转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同时,在影视、戏曲、书画、民俗等领域,需要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的文化样态,以创新性、开拓性的思维,推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

二是创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得益于近几年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保障,各地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是发展短板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人才队伍的组成不健全、政策落地仍有瓶颈、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

在人才队伍方面,文化工作的核心,是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撑。不论是舞台艺术还是书画创作,不论是非遗保护还是文物修复,文化事业的繁荣需要有大批名家、骨干的持续努力。一是各地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年轻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二是对一些已经卓有成就的专家与非遗传承人,要对研究成果给予总结推广,以益于传承弘扬。

在政策落地方面,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基层需要的政策,更要抓好政策落实。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需要跳出思维的窠臼,不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更要做好政策落地的文章。

在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方面,文化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事业,没有合理的投入就不能有高回报、高产出。近些年,多地加强了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形成常态化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避免财政投入“大水漫灌”或者“雨过地皮湿”。

三是积极做好资源转化文章。地域文化得到充分解读和传播,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地加码对民族文化核心内涵的阐释与转化,在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成为风靡全国的现象。

这既说明文化资源的转化大有可为,也提醒各地要进一步创新理念,不仅要跳出文化来看文化,还要跳出本地来看本地文化,学会用好“第三只眼”,将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衔接。

比如,“好客山东”近几年面临品牌提档升级的问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注重提炼齐鲁文化核心内涵,将民俗非遗等人文景观融入旅游线路,打造出多个沉浸式体验空间,深受游客好评。再比如,山东正在探索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选定全省十几家试点单位,将艺术创作、旅游推广等机构进行联动,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打破边界,实现“从外观到内核的融合”,从而多角度多层面讲好新时代的山东故事。

总之,各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乘着今年全国两会的东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